识别“代理投诉”的诡计维护自身合理权益
2022-10-27 14:20:00 来源:网络 阅读量:2740
近年来,信用卡欠费的“代理投诉”数量迅速增加,甚至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。“代理投诉”行业鱼龙混杂,大量不法分子趁机参与其中。他们打着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旗号,通过歪曲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方式,唆使消费者向监管部门进行恶意投诉,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。更有甚者以“代理投诉”为名,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,敲诈勒索或诈骗。浦发银行通过以下案例为消费者揭开了“代理投诉”的非法面纱。
小刘信用卡过度消费造成了很大的还款压力。当小刘在网上看到一则“信用卡还款不用担心,代理人投诉除息费”的广告时,他立即联系广告的工作人员进行咨询。工作人员告诉他,可以帮小刘跟银行沟通分期欠款,免除利息费用。他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、信用卡正反面照片,并支付2000元的“中介费”。
小欣信以为真,向工作人员提交了个人资料并缴纳了代理费,签订了代理投诉协议,并按照协议模板填写了姓名、身份证号、住址、公司、信用卡密码等私人信息。同时,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,小刘在“被代理”期间拒绝与银行沟通,拒绝银行的短信,逃避银行的查询。直到代理协议即将到期,小刘再次联系工作人员确认办理情况时,发现对方所有联系方式均显示为空号,随即致电银行客服热线进行确认,却被告知账单中有多条不知情的消费记录,信用卡逾期,征信也受到影响。直到这时,小刘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。
不法分子以“专业处理投诉”为名,通过社交网站、论坛等渠道发布“投诉教学文章、短视频”招徕消费者,传授消费者“专业投诉技巧”,甚至在索要消费者个人信息后,直接以消费者本人名义进行恶意投诉,向消费者收取高额费用;一些“代理人”通过捏造和歪曲事实,反复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举报,人为延长维权时间和过程,导致消费者错过最佳治疗期,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征信不良后果;更有甚者,以签订协议为名,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,导致消费者在经济和心理上受到双重打击。
一、第三方工作人员在承接“机构投诉”过程中,会向消费者索要身份证、信用卡号等关键信息。向第三方“代理”透露个人信息,相当于泄露个人信息,极易增加盗卡风险。
2.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,理性维护自身权益,通过法律途径提出合理诉求。不要轻信所谓“专业人士”的指导,采取恶意投诉的方式维权,以至于错过了处理的最佳时机。
-
能源危机下的“矛盾”缩影:德国拆除一个风电场为煤矿扩建让路...
-
锚定“双碳”目标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.94亿吨...
-
前9个月已签发RCEP证书超10万份减免关税0.75亿美元...
-
英特尔旗下Mobileye:已有800多款车型、超1.25亿辆汽车搭载公...
-
光纤通信速率破纪录!每秒能传1.84Pbit,2倍于全球互联网总流量Na...
-
新版《药品召回管理办法》11月1日起施行...
-
三部门联合部署剑指艺考培训机构!这些行为严厉打击...
-
微软展示Win1122H2Moment2更新早期内容,为平板电脑优化的任...
-
华为汪涛:迈向超宽带5.5G,2030年家庭宽带从千兆迈向万兆...
-
vivo2022开发者大会定档11月8日-9日,全新OriginOS系统...
-
净利大跌股价腰斩又登质量黑榜东方雨虹如何破局?...
-
未来感十足的HoloLens头显又赶晚集,微软丧失元宇宙大好先机...